索引号 |
776637527/2025-0000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关于市十二届政协三次会议第273号建议的答复
汪新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优化布局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立人才引育生态,激发工作热情”的建议
(一)建立市场化的薪酬体系。近年来,我市市属国有企业实施工资决定机制改革,不断优化工资总额管理方式。一是完善出资人依法调控与企业自主分配相结合的企业工资总额分级管理体系,市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调控企业收入分配总体水平,对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收入分配管理规范的企业,由集团公司董事会依法合规决定工资总额,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定内部薪酬分配。二是按照效益与效率导向,指导企业职工工资水平的确定以及增长应当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联系,切实实现职工工资能增能减,充分调动职工创效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优化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率,持续增强企业活力。
(二)优化员工激励与容错机制。一是拟订杭州市市属企业员工跟投管理办法,在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市属企业范围内选择试点公司,通过搭建员工持股平台,建立投资团队与公司投资项目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约束机制,后期将根据试点情况在市属企业中逐步推广员工跟投机制。二是适度放宽单一员工持股比例及持股员工总数,根据跟投办法,员工对外投资时,股权直投项目员工跟投总额不超过单个项目投资额的5%,主动管理基金员工跟投总额不超过单个基金规模总额的1%,原则上要求负责项目投资决策和对项目运营有重大影响的人员强制跟投,刚柔相济激发员工投资热情。三是探索建立“3+N”杭州产业基金集群投资尽职免责容错纠错实施办法,在市级层面容错纠错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建立我市基金投资尽职免责容错纠错实施办法,对基金股权投资中经可行性分析、尽职调查、风险评估、集体决策,因情势变化未取得预期效益的或发生一定经营亏损的,启动容错纠错认定工作,进一步提升员工改革信心和决心。
二、关于“引入战略合作伙伴,改变发展路径”的建议
(一)为国企注入新元素。一是升级打造“3+N”杭州产业基金集群,基金组建以来,持续加大与国内外头部机构、链主企业的合作力度,整合导入综合性、多元化、国际化创新资源,加快形成更加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产业投资能力。二是大力支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杭汽轮集团积极引入持股5%以上战略投资者中国国新综改(杭州)基金,通过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式,提升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能力。三是不断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支持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二级、三级竞争类企业,特别是重要领域关键人才及企业内部缺乏人才积累的职位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并构建公开招聘、外部寻聘、内部选聘、现有人员转聘等多种聘用渠道,严格实行不合格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退出机制。
(二)简化流程盘活资产。一是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市国资委根据日常监管情况和企业房产经营实际,修订出台《杭州市市属国有企业房产出租管理办法》,对市属国有企业房产出租流程进行了优化,并针对商业综合体、产业园区等市场化专业房产,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市属国有企业专业房产经营管理的通知》,规范专业房产的经营管理。二是加强指导,盘活资产。市国资委利用智慧国资房产系统,对市属国有企业的闲置房产进行在线监管,指导督促市属国有企业建立闲置房产盘活考核机制,加强对空置房产的管理,查找空置原因,优化招租方案,加大招商力度,降低房产空置率,有效盘活国有资产。
(三)鼓励国企发展新业态。一是以产业基金为抓手,升级打造科创、创新和并购三支千亿基金,围绕我市以五大产业生态圈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投资布局,截至2023年底,三支千亿基金已累计签约设立基金277支、组建规模达2006亿元,认缴出资453亿元,已实缴出资294亿元,累计投资我市五大产业生态圈项目940个、投资金额441亿元,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进一步优化。二是积极填补国有资本在相关产业领域的空白。聚焦重点民生保障领域,组建安居、能源和农发集团,打造全市保障性住房投资建设运营平台、能源产业投资和应急保供和专业涉农开发投资运营平台;以后亚运时代为契机,新设组建市体育产业集团和市会展集团,推动全市赛会产业培育和高质量发展。
三、关于“优化外部发展环境,提升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出台国企改革扶持政策。一是制定出台《市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指导市属国有企业按照“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原则,规范有序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混合所有制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按照市场化规则加快实现治理型管控。二是在基金投资领域,创新探索产业基金运作主体市场化平台混合所有制试点,拟订市场化平台混合所有制试点实施办法以及配套的基石LP出资管理办法等,提高基金投资效率和积极性。三是在日常新设企业备案管理工作中,加快对新设混合所有制公司的备案管理,鼓励市属国有企业围绕主责主业和发展需要,与民营资本积极深入合作。
(二)高效推进平台策源行动。一是制定出台《杭州市国资委关于支持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通知》,通过打造基金集群、投资平台、产业园区(孵化器)、助力项目招引、参与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保障功能建设、建立工作机制等七条举措,助力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创新策源地。二是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主要投资具有市场前景、可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先进技术等项目(企业)或者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子基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按照“一个创新平台设一个主题基金,平台与基金高度协同”的思路,明确以大院大所、省实验室、龙头企业等技术源头单位作为合作重点对象推进基金组建,截至目前已落地了6支成果转化基金子基金,累计合作总规模近4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超7倍,已成功孵育高维医药、西湖烟山科技、强脑科技等多个优秀成果转化项目。三是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合浙江火炬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单位设立杭转中心,集聚全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供给侧、需求侧、服务侧优质资源,为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提供精准对接平台。目前杭转中心已构建24小时不打烊智能化服务平台,建立了科技成果数据库及企业数据库,正式入库成果2万余项、需求1万余项;举办杭州市“百名专家、千项成果对接万家企业”和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等活动,推动成果转化签约35项。
(三)完善金融体系建设。一是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做精做专融资担保。指导杭州高科技担保有限公司加强与杭州银行资源互动、信息共享,有效破解杭州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境。目前已累计为6000多家次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贷款超212亿元,其中专精特新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科创类企业占比超90%,政策周转总额超140亿元,为企业减费让利超3亿元。首创“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担保+银行授信”融资闭环模式,成功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首创区县风险池模式、银担“28”风险分担机制,为全国担保风险创新模式提供了杭州样本;助力入围全国首单包含数据知识产权的证券化产品(浙江省自贸区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在杭州市滨江区完成发行。二是迭代升级科创企业数智评估模型。杭州银行围绕杭州科创金融需求,不断升级科创信贷服务模式,从以银政合作为主的“科创1.0”升级到以银投合作投贷联动为主的“科创2.0”,向数据与行业专业化驱动的“科创3.0”模式转型,目前杭州银行已建成涵盖1165万家企业的科创企业数据库,涵盖“行业+被投+团队+技术+政策”等方面共285个数据维度,初步形成了科创企业成长性评估模型,不断优化科创信贷服务质效。
特此反馈。
杭州市国资委
2024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