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提升新质生产力 促进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4-01-25 09:12 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浏览次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国有企业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

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与功能、国有企业的地位、国有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现实地决定国有企业必须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提升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决定国有企业是否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其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提升其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也决定了国有企业是否能够在国内、在全球业界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国有企业提升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然性

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包括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跃迁,是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具有创新性变革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是在新的工业革命背景下,技术革命带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的结果,新质生产力形成和提升的过程是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形成的过程。

发展与提升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新质生产力的提升需要继续改革与调整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国家通过国有企业作为实现技术赶超的关键性力量。国家将国有企业作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重大原创技术突破、成为产业链“链长”的关键性力量。近些年来国有企业发展的战略性、关键性外部环境的确正在经历转折性或“跳跃式”变化,对国有企业进行发展范式转型、突破以往低端“锁定”的“高端不足”的发展范式形成倒逼,国有企业提升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响应环境倒逼的客观需要和开展适应性变革的战略抉择。

国有企业提升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对国有企业提出的高质量发展的对标性要求。从宏观上看,中国大国崛起必然要求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加快建设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从微观上看,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企业发展的根本要求,而世界一流企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奋斗目标。

通过提升新质生产力,企业能够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的形成。这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并带动相关创新生态、产业链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可持续发展等,能够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的地位,提升国家竞争力。

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

高质量发展的企业,是在全球或国内业界具有持久竞争优势的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企业不一定就是规模大的企业,但一定是具有一流的核心竞争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绩效、一流的社会责任、一流的声誉与无形资产的企业。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对其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可综合资源基础观和制度基础观来进行分析。

核心竞争力,是指能使企业长期或持续拥有某种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资源和能力的独特组合。它可提供比竞争对手独特的优势。核心竞争力是在制度影响下组织内积累起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竞争对手难以达到、难以模仿或者无法具备的。

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实质上是要加快提升深嵌于中国制度结构中的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的制度条件下,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整体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至少表现为五个方面:战略性、累积性、集体性、协调性、生态性。

从现象看,竞争优势强的国有企业多为特定功能类(即商业II类国有企业),这也可能意味着特定功能类这类国有企业的强核心竞争力与复杂产品与服务技术范式有着比较好的制度适配性,这类国有企业更有可能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当然,纯粹竞争领域(即商业I类)的国有企业也有可能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只不过这类国有企业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企业要通过竞争,难度更大。

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企业高质量发展既是一个具有一定标准设定的绝对概念,又是一个与以往发展状态或范式相比较的相对概念。这意味着,企业需要从原有的相对低质量发展状态演进到新的高质量发展状态,从以往相对粗放的发展范式转变为新的高质量发展范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过程实际上是企业成长从量变向质变的跨越,而这一过程受到企业发展动力与阻力相互作用强度的影响,特别是形成阻力的制约性因素往往更需要关注。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约束条件来看,国有企业由于历史成因、现实制约和特殊性质,相对一般性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更多重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为更强的路径依赖、制度依赖和社会依赖。

国有企业在决策和管理上可能会受到政府或多或少的干预和管控,政府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提供明确的政策指导和支持,同时加强监管和约束,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国有企业承担着国家战略和民生保障的重大社会责任,需要更多地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影响,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限制,部分国有企业在经营效率上存在不足,需要加强内部改革和创新,提高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国有企业通常拥有庞大的员工队伍,涉及到员工权益保护和劳动关系管理,需要注重员工参与和激励机制,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国有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时面对挑战和问题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提供支持和保障,为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架构国有企业提升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要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在理念和实践上具有合意性,在逻辑和思路上具有自洽性,是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高度契合的前瞻性发展思想和发展范式。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颇具挑战性,需要国有企业个体、政府和社会共同投入、相互协作、共克困难,尤其需要各个主体各安其身、各就其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在个体层面和整体层面得到真正实现。能力再造是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企业拥有突出的战略资源、核心竞争力和动态能力,需要企业全方位打造一流的内在素质。国有企业能力再造的重点方向包括:培育和构建以高素质人才为基础的战略资源群、培养和打造高层次与异质性的商业化能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企业技术创新范式、重视从长远视角培育和构建企业生态系统。    动力转换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起点,国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有高质量的发展驱动力,需要从以往支撑规模型发展范式的动力转换到支撑质量效益型发展范式的动力。国有企业发展动力转换的基本方向是由外源性要素驱动转换为内生型自我驱动,具体包括动力来源转换、动力性质转换、动力内容转换、动力主体转换四个方面。效率变革是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企业拥有一流的全要素生产率和社会价值创造水平,需要企业以效率导向和价值导向开展运营。管理创新是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企业勇于、敢于和善于进行管理变革,破除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和管理上长期存在的弊病,构建灵活高效、适合行业特征、满足竞争需求的企业管理模式。形象重塑是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企业赢得利益相关方和社会高度的利益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获得广泛的社会尊重和影响力。国有企业形象重塑的目标方向是要全面强化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对国有企业的原有良好印象,彻底改变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对于国有企业的原有不良印象,从传统国企的形象转变为焕然一新的新国企形象。